与你一同
探索更好的自己.

别被「断舍离」绑架了

自从 Netflix 的实境秀《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》播出爆红後,以极简主义和断舍离为基础的生活方式逐渐成名,受到越来越多人效仿。然而其中却有些人不小心走火入魔,成为极端的「断舍离强迫症患者」,为丢而丢,不但反而导致自己被规则绑架,更可能造成家人朋友难以谅解,形成反效果。当你试图透过「断舍离」重整生活步调时,请务必先了解以下三件事:

#1 丢东西只是表象,目的是养成习惯。

所谓的「断舍离」居家整理术,表面上是将自己非必须的物品丢掉,只留下少数有必要的、简单的、有价值的物品。为此,你必须全面检视自己家中所有的物件,包括衣物、杂物、器皿、家具 ⋯⋯ 并且逐一分级:到底该留,还是该丢?又或是先保留一个月,看看自己会不会舍不得?

万事起头难,尤其是要针对家中所有物品逐一做出选择,果断扔掉,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;但只要能够养成习惯,就可以顺利建构意识感,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样貌,简化生活节奏,还给自己一个清新舒爽的居家空间。

因此,不妨就趁着这段时间,好好练习如何做出选择吧!范围可以从书桌或衣橱开始,如果发现有些东西根本就没有用过,或是已经一年以上没有使用到,那麽别犹豫,立即丢或卖掉吧。

#2 不是养成「丢」的习惯,而是养成「思考」。

承上,所谓的「养成习惯」,其实并不是指「丢」这件事。很多人会误把断舍离视为一种实用的整理收纳术,似乎只要学会整理、分类、丢掉三步骤,并且养成习惯,最终就可以打造理想生活;甚至丢着丢着,还可能丢出兴趣,渐渐以此习惯为乐。

然而这是错误的。

实质上,「断舍离」不只是种收纳方法,它更是一种生活哲学,一种条理,终极目标是为了摆脱对物欲的迷恋,专注本质。丢东西只是其中一种练习养成习惯的方式,而真正需要建立的习惯是「思考」。

我们之所以学习断舍离,并不是为了丢东西,是为了打造好的生活品质。为此,我们挑选出不必要的东西,思考哪些东西是重要的,这个「筛选过程」本身才是断舍离最有价值的地方,这是为了养成我们的生活眼光与品味,养成以实用性、效率与美感为导向的思维,养成思考的习惯和行为模式。

因此,别忘记「思考」的当下,记住这种感觉。断舍离 —— 或所谓的「极简生活」,不只是丢弃,也有其他面向需要顾及,例如:你是否能够简化每日生活的步骤?如果每天都会用到的东西能摆在桌面上,而不是抽屉里,是不是就能省下几秒钟拉开、关上的时间?

思考是最重要的。

#3 不要为了丢掉杂物,因而丢掉与家人朋友的情谊,甚至「自己」。

实践断舍离生活是一件很棒的事,但这不代表你需要强加在自己和身边的人身上。养成断舍离的习惯,学会减法生活,让自己得以从囤物癖和杂乱环境中解放。这原本应该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,然而却也有许多尝试断舍离生活的人反而因此备感压力,甚至导致挫折感。

压力来源可能是自我要求:对于自己没能果断舍离而沮丧,心生抗拒或自我否定;也可能是受到亲人朋友们的责难:对于没有尝试过断舍离的一般人来说,把自己的财产、还能用的物品丢掉或许很反逻辑,甚至有点极端了。尤其对于上一代出生于物质主义盛行,崇尚「数大便是美」的长辈来说,极简不是美感,反而可能显得寒酸。

另一方面,如果家中收藏着亲人好友们的赠品礼物,那麽扔掉与否又是个难题。这些东西未曾被用过,甚至没有使用价值,但却是亲友的一片心意。虽然自己舍得丢弃,但却可能伤害到他们的感情。

当你遇到上面这些情况时,请别忘记你的初衷:你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,让自己能够过得更好,才开始学习「断舍离」的。让自己过得好,感到舒适,这才是最重要的大前提。

如果因为无法落实断舍离而感到压力,那麽不妨先让自己缓口气,或是从小东西开始做起;如果顾及亲友的感受,不妨先尝试沟通,寻求「自己的生活」与「他们的想法」之间的平衡。假使仍然受阻,那也无需强求,只求能在自己的范围内做好断舍离,简化生活就好。

重点在于:不需要强迫自己受罪,也不需要为难自己或身旁的人,只要想办法让自己的身心得以平衡,也就是找到能让自己「舒适」的方法就好。毕竟,向理想中的自己迈进才是断舍离的初衷;这是一个走出舒适圈的过程,但并不代表自己需要牺牲更多。

分享到